# 《摄影构图学》读书笔记

本·克莱门茨、大卫·罗森菲尔德 1983年版

# 原序

构图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理性的、易于理解的原理得来,而这些原理通常都已经直觉地认识到了。

关于构图形式的研究,不过是对长期以来已经不自觉地领悟到的知识,作出明确的解释而已。

在理解了形状、线条和质感的概念,懂得了它们在对比和节奏方面的相互作用之后,我们对自然界的观察才更敏锐。

# 第一章 艺术和摄影

相机是一种能够反映使用者思想的灵敏工具。

一件作品是否可以称作艺术品的问题是从根本上混淆了三个方面:

  1. 艺术和自然的异同
  2. 视觉形象思维和文字概念的区别
  3. 艺术和手艺的关系

题材美、聚焦、曝光、印放技术都很高超的作品可能并不动人,是因为摄影者头脑里缺乏生动的艺术构思。

如果艺术家把他内在的想象力和闲书的技巧结合起来,用这样的题材也能拍出美好动人堪称佳作的照片来。

艺术效果完全取决于艺术家是否从这个题材中发现了和感受到了抽象的视觉美点,以及处理它们的能力。

艺术品的质量和自然物的面貌关系很少,题材里固有的美并不一定等于照片是动人的。艺术品是由某种抽象的美点构成的,它和机械地模仿自然是两回事。

艺术就是汲取最本质的视觉美点,使之处于突出地位,剔除那些妨害中心思想的成分,或使之处于次要地位。

从题材中发现这类线条、色调、形状和质感,把它们纳入取景器,以摄影家完全满意的方式加以处理,随后制成照片。使观众对这些视觉美点也能一目了然。这就是构图的全部内容。


构图是一个思维过程,找出秩序。

构图是一个组织过程,将大量散乱的构图要素组织成为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

构图是对这些要素的反应过程,目的是让这些要素向人们传达摄影家已经体会到的兴奋、崇敬、畏惧、惊异或同情。题材本身向摄影家展示出所要表达的情绪。

单凭直觉构图,或许能产生一些值得一看的作品,但在更多情况下,这种做法带有偶然性,不能保证把摄影家的思想传达给观众。

# 视觉形象思维和文字概念

也许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大部分是通过文字进行的,我们总是习惯赋予照片以文字含意。

有意义的“画面以外的文字”是不存在的,摄影家的信息纯粹是视觉的。照片中表现的任何含意只能看,不能读。

照片只能依靠它的视觉美点给人以深刻印象。搜集有关的主题的或者处理方法的奇闻逸事,对艺术的价值不起作用,它只能引起混乱。

# 艺术和手艺

为了创作具有艺术效果的作品,有趣的设想和完美的技术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能认为一个具有高超技术的艺匠就是一个艺术家。

摄影艺术家不应仅仅是一个超级艺匠,而且还要继续深入钻研,提高自己的技艺。甚至应该像二十世纪的画家一样,达到一个相当高度的水平,达到能够自由运用自己的技艺和智慧的地步,甚至可以大胆运用有时几乎粗劣的创作手法。

# 第二章 形状

形状才是构图的基本要素,形状的设计相当重要,值得密切注意。

生活中不存在孤立的物体,我们所遇到的,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每件物体都和其他物体相互联系而存在。

在摄影中,任何一个要素如果离开其他要素,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表现。色调、质感和大小三者相互作用极为重要,不得稍有偏废。


有一种偏见认为摄影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无比清晰地捕捉每一个细节,从而显示你的镜头质量是如何高超。

摄影家必须不断地和这样的想法作斗争。

# 对自然界各种形状的观察

在摄影实践中,摄影家依靠他的特殊的敏感,能对题材的感人因素作出即兴反应,并从题材本身获取需要集中表现的美的素质。

所以必须培养自己的观察习惯并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 直观构图

完全直观的构图设想包括:

  1. 形状的设计
  2. 画面的设计
  3. 形状对画面的相对尺寸
  4. 形状在画面中的布局
  5. 背景空间的安排

# 各种艺术风格的相互依存关系

每一个专门从事某一门艺术的人,往往由于对他那门艺术过分专心致志,以致忽略了哥们艺术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形成文化的整体这样一个事实。

艺术是各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的反映。

# 第三章 线条——不存在的事实

线条在自然界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线条是人们发明出来的,以便用它来确定固定物的边界限和物体表面的连接处。

我们周围的许多物体,它们的宽度非常小,以致在照片上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线条。

有些形状和它的长度相比显得十分纤细,所以也可以看作是线条。

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鉴赏力,并努力提高具体运用它们的能力。我们应该善于观察题材内在的视觉要素。

观察物体时,撇开它们的一般特征,把它们看作是形状、线条、质地、明暗、颜色和立体物的结合体。

只有把深入的研究精神和强烈的个人兴趣结合起来,才能养成这样的观察能力。

要注意目光是如何被线条、线条运动的方向所吸引的,体会线条变化的含蓄或粗旷。曲线的隆起或动态的优美。

# 线条的象征性联想作用

把线条的位置和方向当作一种象征,它能使人们产生一定的联想。

垂直:生命、尊严、永恒、权力、抗拒变化的能力

水平:寂静、安定、大海的平静

斜线:运动、危险、崩溃、无法控制的感情和运动

参差不齐的斜线:闪电、意外事故、毁灭

圆形和隆起的曲线:流畅的运动、优雅、成长、丰产等

有些人对事物有较强的敏感性,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经验,对象征性的联想容易有所反应,但并不意味着大多数观众总会产生同样的反应。

一些含有诗意和宗教意义的摄影作品,往往是通过突出和强调线条的象征性而创作出来的。

# 轮廓线或边线

线条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它设计形状或形体的有连接性的外缘,这种表现形式不是很明显。

人们对形体的感觉不值通过视觉,还通过触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觉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多重含义,会大大影响照片的表现力,解决这类问题并不容易。

我们的目光和手指会禁不住协同一致地探索物体的外缘,欣赏它的轮廓的走向。

如果照明把整体与其他形体或背景截然分开,会强烈意识到沿物体边缘有着明显的分界线,这连贯的分界线给人一种确切的感觉。

边线本身往往很富美感。

当照明条件突出一个物体的立体感,同时光斑和阴影又增强了它的深度感时,我们对它周围界限的感觉就削弱了,边缘的连续感同时消失。

调整光线,给主体的一侧打上一道窄光,这道窄光所造成的有起伏的线条,却表现了物体的边缘和立体感,而正是这个线条的特性,使这幅照片具有艺术情趣。

# 第四章 明暗——摄影的要素

在构成视觉艺术的各种要素中,明和暗对摄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所有其他要素,包括形状、线条、质感和立体感等等都是明暗的不同表现形式。

摄影过程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对明暗的再现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也相当大地影响着作品的表现力。

色的三大特征:明暗、色别、色艳度。

# 照片的质量

把明暗两个部分的影调等级和层次充分细致地表现出来,这正是摄影比其他视觉艺术独到的地方。这也是照片质量问题的核心所在。

# 明暗的造型作用

在记录物体的透明度、半透明度的反光特性的能力方面,任何其他造型手段都无法与摄影相媲美。


艺术需要多样化,艺术风格需要不断变化的最主要理由也许是:任何一种特定式样要是用得过久,就会引起厌烦。不断欣赏一个形象会使人精神疲倦,这时候会要求调换不同的形式来进行调剂。

# 高调和低调

一张照片,如果主要包括了灰色级谱的上半部分(白、极浅灰、浅灰、深浅灰、中灰)一般说它表现的是轻松愉快的气氛,这样的照片称之为高调照片。

但要注意高调照片容易看起来像曝光过度,如果纯白至中灰的所有等级都充分表现出来,那么暗部可以省掉。这样的高调照片从色调上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一张照片如果主要包括灰色级谱的下半部分(中灰、浅暗灰、暗灰、深暗灰、黑色)它表现的是阴沉犹豫的气氛,这样的照片称之为低调照片。

同样,这样的照片容易看起来是曝光不足,需要让人相信这张照片是有意如此处理,必须包含丰富的明暗层次。

# 对自然界明暗的联想作用

愉快的情绪是和明亮的调子相联系的。压抑忧郁的情绪是和接近黑色的调子相联系的,荒凉适合灰色相联系的。

这种联想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不是所有情况下都适用。

为构图和表现上的需要,有时需要打破这种常规关系才更有利。

艺术家在表现他的主题的时候,必须能够不受约束地选择它的调子。艺术上的墨守成规是创造力的障碍。拘泥于简单地反应,屈从于公众的低级趣味,只能产生乏味的,没有特色的作品。

夸张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摄影艺术中,夸张的机会主要存在于明暗控制之中。

艺术家应该具有独特的观察力,能够超过常规和成见去观察事物,创造出扣人心弦的作品来。

# 明暗在美学上运用——气氛

明暗有很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它是一个有效而独立的构图要素,是表现和烘托气氛的最有力手段。

当一个物体被充分照明,它的每个部分由于明暗分明而能清楚地辨别出来时,这时所强调的是被摄体而不是整个画面。

突出轮廓,能给人以明晰精确的印象。

如果光与影的配置没有把每个具体形状分别强调出来,这时整个画面的整体感就加强了。

# 明暗配置

一幅作品的好坏,往往当你不去注意主体为何物时才能看得更清楚。

成功的作品必须具备的条件:

  1. 主题的表达和包含的内容
  2. 构图
  3. 印放质量

伟大的作品,是那些把画面中每件事物以及他们相互的关系结合得极为高明的那些作品

必须认识到,明和暗的意义远远不止是被摄物具有立全感或者美化被摄物。明暗配置对整个照片的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构图要素和构图原理都是抽象的概念,所以需要从完全抽象的角度去考察它的性质和作用。

# 第五章 质感

质地的概念和触觉有关,和皮肤表面接触时的一种感受有关。

一切感觉相互之间都有密切联系。

触感的产生并不取决于手指是否接触物体。虽然我们并没有实际接触物体表面,但对于它的特质仍会产生一种幻觉。

在视觉可辨范围内的任何明暗变化都能产生出一种视觉质感。强光、层次、反射光和阴影——所有这一切都是和质感有关的因素。

仅仅确定影调的明暗值是不够的,质感是构成这个数值的组成部分,它和影调本身同等重要。

为了创造性意识,就能在平凡的地方发现重要的东西。

除了偶然的情况,每一幅照片都回荡着摄影家的思想和感情。如果你在观察中对自己的观察对象产生了数种感受,你的照片一定能反映出多种激情,这会使你得照片更具观赏价值。

质地常常和触摸、声音和味道密切相关,所以你把各种感觉综合的越多,你的创作想象力就越富有个人风格,你所反应的意图就越接近客观事物的真实性质。

不要只满足于客观地再现主题,而要想方设法用夸张手法去反应你所认为最有意义的质地或其他方面的特征。

# 第六章 立体感

空间是指一个包容物中的内容。

对于艺术家来说,空间和形状之间有着共同的内容需要考虑,我们确定了“立体物——立体感”这个名词,它包括了“空间”和“形状”两者的意思。

立体物最明确的特点就是它有厚度。

通过照明区分影调,清楚地展现出三个方向的阴暗面,就能清楚地看出这是一个立体物了。影子有助于明确显示一个物体是实在的和丰满的。

不连贯的层次变化能显现出平面的各个边缘。

当看到具有不同影调层次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照片时,我们的眼睛会向脑子传递一种形体的感觉,这种感觉和我们触摸这些实体时的感觉时相似的。

摄影家想要去表现一个优美的立体物固有的视觉美感,就必须首先学会欣赏它。

在摄影方面仅仅强调物体形态及其他变化的照片也能成为优秀作品。

许多摄影家的习惯只是注意拍摄题材,而忽略了在挖掘题材和表现手法这两方面,视觉感受才是本质的东西。

几乎任何一个自然物体或人造物体都具有许多可以发掘的特指,可用以拍成优秀的摄影作品。

能赋予拍摄主题的东西远比这个主题展现给你的东西要重要得多。对形状、线条、立体感和质感的感受越是敏锐,就越加不必去搜寻有趣的拍摄题材。

表现立体形态的一个方法就是造成阴和影,如果是不规则的形状,像大块成层岩那样断断续续的,则可以在表面上勾画轮廓线,这是表现立体形态的又一种方法。

要表现立体感,最有效的照明是有一定角度的光源。

讨论空间像讨论立体物一样,绝不能忽略深度空间的问题。这个问题有时称作线性透视或空气透视。

线性透视最明显的是平行线的汇聚,还表现在视觉对物体逐渐变小,越远越小的视觉感觉上。

空气透视是指远处物体细节模糊不清的一种现象,观看者和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大,该物体的光线需要穿透的空气层就越厚。远处的物体看来好像是沉浸在一大片蒙蒙雾气之中。

含蓄的立体感蕴藏在运动状态之中,而不是体现在固体形状或包含空间中,它的实际存在和一显即逝的特点,可以用来构成一副非同寻常的画面。

# 第七章 设计原理

视觉要素和构图原理的作用容易被混淆。

# 构图手

视觉要素就是形状、线条、质感和立体感。它们可以被看作是照片的组成部分。

构图是对比、节奏、优势、平衡和统一,它们是艺术家把各个分散的部分组成一幅完整照片时所采用的方法。

对视觉要素来说,形状、线条、质感和立体感的配合使用,能够起到互相加强效果的作用。

对比、节奏、优势、平衡和统一这些原理,是艺术家用来把所有设计要素结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工作方法。整个工作过程——选择能够表现摄影家意图的视觉要素,根据各项原理,加以适当安排——就是照片的构图。

# 构图方法

“构图”和“设计”可以通用,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

设计的更精确的概念是它的初始含义——构思。

视觉概念和构图是互相依存彼此不能分开的。

构图原理本来的含义只是使用视觉要素的一些方法,目的是吸引注意力并抓住注意力,使得艺术家对现实的见解和看法作为一种思想向观众表达清楚。

构图原理起源于人们对有条理的安排所作的反应,它作为一种手段,用来给作品创造趣味,保持趣味。

运用构图原理,能吧具体不同大小和不同吸引力的形状、不同的色调和质感以及形形色色的拍摄对象联系起来,使中心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 个别原理之间的各个有关方面

构图中所有个别原理都是统一的、互相联系而起作用的。因而,构图上每一个别原理都有可能具有几种身份。

构图包含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结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给人一种貌似简单的假象。

# 先入之见的构图模

根据一般经验,视觉刺激是无限的。人们需要透过外表去仔细研究,才能认识主题,发现各别部分的视觉美点,以及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影像。

当你碰到一个引起注意的题材时,不要企图使主题适应心中已有的某一概念,应当让主题向你展示它的独特之处、最重要的是集中注意抽象成分之间的联系,设法把它们从周围空间中突出出来。

# 第八章 趣味中心

专业摄影者往往能比业余摄影者拍出更好的照片来,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摄影者一般是接受了一个任务才开始工作的。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拍摄一张表现特定思想内容的照片。

# 树立单一的主要概念

每张照片只能有一个主要的思想内容即主题。照片中所有其他景物都必须是从属,这些从属景物要尽可能地配合主体,烘托主体,已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从属景物应当作为背景处理。

# 视觉的选择性

当发现一个拍摄题材时,往往会忽略那些分散注意力的因素,这些因素足矣破坏主体的感染力。

这就是视觉选择性造成的后果

# 从属景物

看见一个题材,就以为其中没见东西都有价值,并且把它们统统拍下来。这种“包罗万象”的处理题材的方法就是造成视觉混乱的根本原因之一,有些东西必须割爱。

如果容许那些可能引起强烈兴趣的影物很清楚地保留在画面上,它们就会同选定的主体分庭抗礼。即使画面中只有两个同样具有吸引力的景物,也能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从而破坏了这幅作品的效果。

# 突出表现一个景物

趣味中心只要求具有一个清晰而鲜明的事物或思想内容。

统一感,是由一个联结因素把画面的各个部分联结为一个有机体系和周围的环境分离开来而产生的。

还可以通过明暗对比或质感差别从周围环境中被突出出来。


趣味中心必须在着手拍照之前就定下来。缺乏思想的语言是空洞的,缺乏思想的照片只能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物体的乱七八糟的影像。在视觉形象中和在语言文字中一样,意义含糊会使人不得要领。

必须学会在任何特定的全体景物之中把值得特别宣扬的那个物体突出出来。

一幅人像作品能吧任务最生动的表情特征集中表现出来,这逼大量文字描写更能揭示他对人生的态度。

可以充当照片趣味中心的题材是无限的,一旦在你心目中有了一个明确的思想,你就能找到方法把它表达出来,即使在有些被摄物从相对体积来说不利于充当趣味中心的到时候,你也能设法达到目的。

# 复合趣味中心

如果两个物体通过十分相似的要素而互相联系,可以把它们当作互相联系的内容或者一个联合体来处理。

选好作为趣味中心的主体后,用什么方法加强它使他真正占据优势,可以用以下三个因素:

  • 布局
  • 大小
  • 对比

这三个因素偶尔单独发挥作用,但经常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 第九章 布局

为了有所创新,必须学会观察,观察重要的是从中作出自己的判断。

# 人像摄影的布局

在人像摄影的布局中怎样安排趣味中心,这个问题更复杂一些。人像和小物体不一样,我们不可能把人像的底部与人体本身完全割裂开来。

要使注意力绝对集中在头部。

拍摄的主体比画面其余部分具有压倒的吸引力,所以不必考虑主体置于画面中心的原则,拍摄对象不论位于画面的什么部位,都会成为趣味中心。

结论:

  1. 如果画面上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趣味中心不一定布置在画面中心附近,可以安排在效果最佳的任何位置。
  2. 如果画面包括了附加的对象并有可能分散注意力,就要把中心位置让给主要对象,使它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3. 把附加对象布置在紧靠边框的地方或裁掉一部分,就能体现出它的从属地位。

# 指出着重

手指和箭头常常作为符号用来把注意力引向某个焦点。

被指出的人或者物就成了趣味中心,这种指使力量是无法阻挡。

在拍摄人造物时,有时能发现尖形的物体和箭状物体,可用来把注意力引向选定为趣味中心的内容上去。

任何角度,或者任何形状当它们汇集于一点的时候,或当它们缩小到近乎一个点,会把观察者的注意力引到各个边的相交点上,使注意力沿着它们的走向而移动。

当两条或多条线条交叉的时候,注意力便集中在交叉点上。

一条有力的线条,或曲或直,总能引导观察者顺着它的路线去探视,去寻找在它终端的那件东西。

# 第十章 对比——利用差异进行对比

在构图学中,对比是指有效地运用任何一种差异、大小、形状、方向、质感以及内容上的种种差别,像明暗之差一样,都可以用于对比。

通过差异进行对比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它可以把注意力吸引到主体的主要部分,并使这部分成为压倒其他部分的趣味中心,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对比形式来强调对比,使明者更明,暗者更暗——这种具体运用对比的手法是使一幅呆板的照片焕发光彩的传统验方。

对比离不开变化,有了变化才能产生差异。

# 利用大小进行对比

在构图中取得对比效果的一个做法,是把一件物体表现得比其它所有物体更大一些。

为了使构图更为理想,应当把大小、布局、背景空间和其他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试验。

在任何一个大小匀称的构图中,足以打破其均匀性的某一成分,就具有最大的吸引力。

# 利用明暗进行对比

取得对比效果的另一个方法是使主要拍摄目标变暗。由明暗对比产生的差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如果同时运用大小对比和明暗对比,可使吸引力大为增强。

要确实保证让大量的对比因素有利于突出拍摄主体,切不可喧宾夺主。主题的次要内容必须在大小和色调上处于从属地位。

要注意各个构图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 利用形状进行对比

在大小明暗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形状的变化来取得对比的效果。

# 利用方向进行对比

因物体方向改变而引起的差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和物体形状的方向变化相比,线性方向的变化所造成的对比,具有更强烈的效果。

头、躯干和人体各部分之间以及周围物体之间,常表现出一定的倾斜角度,而这种倾斜角度对构图和情绪有着强烈的影响。站立时,并不一定要求身体笔直,可以向前弯、向后仰,或者向两侧倾斜。就坐姿的角度和曲线方向与个性和情绪之间大有关系。卧倒、走路、跑步、工作、游戏、休息——这一切都具有方向特征。

# 利用情绪进行对比

优秀的摄影作品能够通过画面上的线条、形状和色调来川大某种情绪:这些线条、形状和色调所表现的也正是摄影家在摄影时对于主题画面基本精神的感受。要表现高贵、庄严、内心冲突、喜悦、恐惧、镇定、沉思和平静,仅仅具备与这些情绪有关的素材是不够的,要善于选择和运用能够表现这种情绪的构图原理和要素,这一点和选择配设内容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 利用质感进行对比

对比法则表明,一种颜色和它的补色放在一起。就显得分外显眼。要取得最佳的质感效果,同样也要使用相对的质感作为衬托,例如用柔软光滑的围巾衬托一张粗糙的脸,用平静的湖水衬托闪亮的金属等等。美丽的大理石精磨制品往往要放在粗糙的底座上才耐人玩味。

# 利用思想和内容进行对比

对比在表现活力、生命力和紧张状态时,具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通过相反事物的平衡,如黑与白,推与拉,主动与被动,也能产生同样的和谐效果。

通过强调物体、态势和动作之间的区别,可以把某些观念表达得更清楚,更富有戏剧性。这些区别必须表现得十分强烈,观众才能迅速领会摄影家的主观意图。

内容对比是构图的一个重要手段。表现主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究竟应该选用哪一种对比手段,则取决于主题,取决于摄影家的观点,以及观众的兴趣爱好。

# 第十一章 节奏——格局和步调

# 通过相似点形成和谐感

把相似物体适当地结合起来也能取得和谐的效果。

艺术家要善于观察,要在一片混乱之中去发现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图形,并以适当方式组织起来。它们可能在大小、形状、方向、色调或质感方面有相似之处。

摄影作品的观众也能在一组相似形象中辨认某一形象,并且预感它的再现。经过合理安排后,有节奏的动感,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沿着画面移动,捕捉他们的视觉感受,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 节奏

由于节奏具有高低起伏的一定格局,它就成了激发情感,表达情感的理想手段。它除了具有实际的感情方面的作用以外,也是表达感情的艺术领域里最具有影响的因素。节奏能激发和丰富人们的想象力。

在有节奏的作品中,不见得每个物体都十分相像或每个间隔都完全相等,也不见得都是严格地重复出现。它不是机械式的,而是微妙的差别和变化,正是这些差别和变化给作品增添了趣味。

照片不一定必须具有某种含义,照片的基本目的,除了某些具体用途之外,就是为了让人观看时得到视觉上的快感。

比起其他构图原则来说,节奏更能引起视觉的快感。

任何物体,任何构图要素都可以用来构成节奏。形状、线条、影调、质感的重复出现并重复出现的间隔,都能构成节奏。

重复可以形成节奏,有时候物体和间隔排列得过于精确,看来反倒有些呆板,有些变化反而更有趣。

摄影家必须提防人们的心理习惯对各种感觉的影像。我们通过视觉所感受的东西,事实上包含了很多心理上的反应。

人们对邻近物体的影像,能对所选定的拍摄区域产生影响。

鉴于人的眼睛能够集中注视一个单独的物体或一组物体而把不需要的细节略而不顾,因而误以为相机镜头也能这样。

匆促地观察了一个题材中过分重复出现的各个相似部分时,往往会忽视其中的差异之处,差异可能产生非凡的效果。拍摄范围的缩小和画格的局限,都会使照片和实际景物之间发生很大的差别。

# 复合结构

任何研究项目达到较高水平的时候,都会使我们在洞察力和知识水平方面更接近自然。

摄影家对大自然的奥秘和它所包含的条理性必须格外敏感。

# 视觉的动感

当节奏作为一个构图原则把相似的物体组织起来以达到统一协调的目的时,它就同时产生了一种运动或流动的特性。通过节奏,观众的注意力从画面上的一个物体被引向另一个物体。

节奏的运动形式,都是由物体和间隔组成相对固定的图案反复出现而产生的。这些图案一般都是由线条和形状组成的。运用色彩、质感、色调使它们重复出现,能获得更微妙更动人的动感。

对于这种引起动感的结构,大部分观众都可以感觉出来,但只有少数观众能够欣赏。

有一些运动形式和节奏有联系。

运动能对我们产生情绪上的反应。

作为生活的反映,艺术不可避免地要表现运动,如果题材里并不包含运动,那么作品结构中也要含蓄地表现动感。

# 含蓄的运动

同一影像逐渐变化能够产生运动效果。

由渐变形成的节奏就能使眼睛和头脑产生同样的反应。

由重复和交替形成的节奏中,运动感不那么明显。相似的物体和相似的间隔形成了一种连续性。

运动就成了控制注意力,使它从一个物体转向另一物体的重要因素。

眼睛总是倾向于追着人或物运动的方向观察的。甚至追着它们面前的方向去看。

任何具有强烈方向感的形状都能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它所指着的方向,这是很难抗拒的。

# 第十二章 揭开平衡的真相

# 对称平衡

在艺术史的初期阶段,艺术家所以按照对称的格局构图,有三个原因:

  1. 当时的画是宗教建筑中实用的装饰部分,必须遵循整齐和对称的建筑设计需求。
  2. 当时除了特权人物,都没有阅读能力,所以画必须传达宗教的和伦理的训示,常通过象征的形式表达。因此需要简单明了。
  3. 大胆的、新的构图观念还没有实验出来和建立起来。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众,都要经过漫长的教育过程,才能从简单粗犷走向复杂精巧。

庄严、神圣、需要装饰、注意形式的主题,对称是最好的表现形式。需要表现纪律、严谨和稳定的时候,对称布局也是最适当的。

在现代,除非在那些最保守的场合,对称的或严格的平衡——有时人们是这样叫的——已经不常用了,正因为不常用,它的简单明快的特点就特别引人注意,它那直率、庄严、有时是古雅的力量就特别能够吸引人。

# 非对称的平衡

大多数调皮的构图,是由非对称平衡构成的。

# 物理力和视觉力感

在构图中,如果把物理力和视觉感等同看待,往往会造成错误。

它除了引起联想以外,不起实际作用。

在物理量和视觉力感之间不可能通过量或质的表现来确定等量关系。大小、形状、明暗、质感和方向的对比都能改变照片的吸引力,节奏、布局和统一也能影响照片的结构。重量、运动和重力之间的类比对视觉趣味毫无关系。

# 假想垂直中轴线的顽固性

趣味中心不一定要在画面的实际中心。

没有理由去死守那些毫无用处的关于平衡的规则和原理,它们对摄影艺术形式毫无意义。

# 稳定的必要性值得怀疑

平衡、均衡、对称都包含着稳定的含义,这一原理的目的是指引艺术家取得力量的均等。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超过了稳定的需要而造成画面呆滞。

稳定的过分雕琢和仔细地事先安排而显得缺乏刺激、过于拘谨、不够自然。而那些不平衡的形象,倒是有助于唤起强烈的情感和动感。

夸张是一种艺术手段,它能突出地表现艺术家对于主题的感受,对平衡怀有强烈兴趣的话,实际上就不可能做到有效的夸张。

# 用直觉处理平衡关系。

不比过多的考虑平衡。

如果主题要求平衡,要用这种方法加强表现时,那就全力以赴。

如果主题本身不是强烈的平衡结构,你也不想用这种方式方法去表现,那照片就已经是平衡的了。

摄影家建立了某种程度的稳定性,或者虽然不稳定,但在他看来这是符合他要求采取的表现主题的方式的,对这些他都感到满意,这也就是平衡。

直觉是最可靠的向导。

# 第十三章 统一——拍摄意图的单一性

直线特别是和边框平行的直线,不能毫不间断地从画面的一边伸向另一边。

一旦这种直线的延续性中断,而且某一部分画面的图形伸进另一部分画面,整体感觉牢固地建立起来了。

如果明亮图形和较暗背景以及较暗图形和明亮背景之间更大程度地相互交错,整个画面会更加生动活泼。

明暗两个部分互相交错穿插,分离的感觉就不复存在了。

统一性就是拍摄意图的单一性,并通过照片的各个方面来表达这个单一性。摄影家在为照片选择人物或环境时,应该注意保持主题的始终如一,这样才不致偏离中心思想。

对比、节奏、趣味中心和布局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统一感。

# 拍摄对象在主题中的统一

取得统一感的一个明显的方法,就是只拍摄和中心思想有关的人和物,尽可能排除和主题没有直接关系或者没有直接益处的人和物。

# 相似形状和相似方向的重复

相似的形状可以放在一起,成为具有一定间隔的组合。这些组合的重复或延续能产生一种节奏,表现出动感。由于这些组合和节奏的间隔很相似,又由于这种动感趋向于把构图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一致的整体,所以这样的构图显现出统一性。

# 通过组合求统一

拍摄一个由很多单个物体组成的题材。如果把每个物体的吸引力和情趣都单独表现一番,那么这张照片势必一团混乱。

要善于删节,不论是为了突出某个内容还是为了使画面统一都是需要的。

少数几个组合的吸引力要远远超过众多的拍摄对象。画面一旦有了吸引力,就可以引导观众去观察各组中的个体了。

组合:

  • 按尺寸大小
  • 按形状异同
  • 按线条的特性
  • 按物体的功能
  • 按共同的兴趣

每隔组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并由一个背景加以衬托,这个背景要具有适当的明晰度,以及一定的色调和质感。

每以组合中最外侧的形状,就是这组合的轮廓,这个轮廓本身应该极富情趣,同时要与画面中出现的其他组合互相协调。

组合的轮廓必须仔细设计,否则,整个组合会显得笨拙乏味,就会抵消它的效果和情趣,如果它的边缘明暗交替,和背景时而融合时而分离,就会因为边缘的色调太复杂而妨碍了统一感。

在拍摄对象之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就可以把它们划成一个或多个组合,从而建立起重复的活渐变的节奏,或者把它们安排成一个流畅的曲线。

# 统一的多变性

原来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由于其他物体的介入而失去原有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组合。

# 通过对比来求统一

统一感的获得取决于画面各个部分相互之间以及各部分和画面整体之间的关系。

利用大小的相似和形状的相似能够很容易地建立起这种关系来,每当重复的物体和有区别的物体出现时,我们的眼睛能够迅速察觉一个形象的重复出现,并且能够捕捉随时出现的细微变化。

对比或差异也是求得统一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个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主题,我们可以按照大小、形状、色调和方向来进行组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并且让各个组合按照对比方式互相衬托。

# 通过一体化求统一

一般来说,画面上个体的数目越少,照片的吸引力就越大。

如果照片内部互相竞争的个体减少了,照片就能发挥更大的视觉效果,就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也可以通过分组的办法来减少单独存在的个体的数目。

# 通过明暗求统一

色调的连贯性是表现统一感的有利因素。

无论是利用自然光还是人造光,都可以改变任何物体的影调,必要时,能使明亮的物体变暗,暗调的物体变亮,摄影家应努力地发掘改变色调的各种机会,以便使构图要素和构图原理有利于表现主题,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只有当线条、形状和色调互相密切配合,而且和主体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协调的画面时,才能实现美学上的统一性。只有局部烘托整体,整体寓于局部,观众才能立即感受到画面的和谐和完美。只有这样的构图,才算达到完美和统一。

# 通过流畅曲线求统一

流畅的线条始终是达到统一的可靠手段。

流畅的线条在画面上移动,勾画出毗邻物体的分界线,由于毗邻物体共用同一线条,使这条线成为整体内部每隔局部的必然组成部分,因此这种构图具有强烈地统一感。

在构图中出现的流畅线条也具有强烈统一感的效果,观众用目光追踪弯弯曲曲的线路,同时产生了一种实地运动的感觉,把画面中的各部分相互练习起来,也能产生一种统一感,就好像我们是在各个部分之间实地运动一样。

从相邻的形状、阴影和间隔的边缘上引起流畅线条,可以从一个物体上引出,沿着其他物体的边缘移动,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个有组织的,有节奏的运动,这种运动在画面之间延续着,从而把各个物体相互联系起来。

# 背景对统一感的作用

背景是一种微妙的,但却是强有力的构图因素。

背景形状足以影响画面的整个面貌。物体外缘和照片边框之间形成的空档也有类似的性质。

背景空间对统一感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果物体之间的间隔很少而且安排得很紧凑,俺么北京可以拍得小一点,这时,那小小的背景区域看起来就想每个物体周围加上了更大的“天地”,并且减少了拥挤和密集的感觉。拥挤和过分松散对于构图同样是有害的。

如果物体之间的空间比较大,足以削弱统一感,显得松散的话,那么背景也可以放大一些。

在构图中,统一感和其他原理密切相关,必须通盘考虑,不可有所偏废。

# 第十四章 结束语

在摄影构图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危险,那就是把掌握要素及其应用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机械过程。

艺术魅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拍摄者在创作瞬间对主题感受程度的深浅。